從“舌戰群儒”談開去
來源:青蘭項目部 作者:劉傳剛
發布時間:2019-11-22
東漢末,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,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消滅了,唯有劉備和孫權還存在威脅,曹操自知難以一口吞并這兩股勢力,于是計劃與孫權聯手消滅劉備。孫權的謀士大都同意這一方案,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。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及其謀士,便請諸葛亮前往游說。此事事關蜀國存亡,諸葛亮危難之際挺身而出,只身一人來到吳國,用他的雄才大略和過人膽識“舌戰群儒”,成功說服吳國與蜀國聯手抗曹,化解了蜀國的危難。
諸葛亮何以能夠取得“舌戰群儒”的勝利?他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?仔細想來無外乎以下兩個方面:
一是有過人的膽識,敢于只身前往吳國。赴吳國前,時值劉備戰敗,曹操大軍壓境,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,前往吳國看似云淡風輕,實則暗流涌動,風險不可預料。然而諸葛亮憑著對時局的洞悉,正確分析判斷魏、蜀、吳三國的國情,對形勢了如指掌,充滿自信,對前往吳國的結果成竹在胸,毅然決然親自出馬,其膽識非常人可比。
自青蘭項目開工以來,我們遇到的困難不計其數,內有人員不足,經驗匱乏,一人要頂幾人用;外有征地拆遷、電力遷改、村民阻工。捫心自問,我們是否敢于在危難之時主動請纓,沖鋒陷陣?抑或是被點將后能夠勇敢向前不退縮?答案不盡如人意。往事已矣,無需追悔,以后若何?作為青蘭一員,尤其管理者,應學習諸葛亮孤身赴吳的膽魄,不懼艱險,勇往直前。
二是有強烈的責任感,不達目的不罷休。雖然諸葛亮足智多謀,但要想憑一己之力敵過悠悠眾口,還是相當困難。因為與其辯論的七人都是吳國著名謀士,個個學識淵博,智慧過人。要想取勝,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。諸葛亮事前認真研究了對手的詳細情況,對每個人的背景、經歷、能力了如指掌。辯論時,面對一個接一個的發難,他憑著過人的睿智和博聞強識,適時抓住每個人的心理,時而泰然自若,時而慷慨激昂,時而不屑一顧,時而嚴厲辛辣,引經據典,詳陳事實,有理有據,攻守有度,把對手駁得有口難辯,一一敗下陣來,最終說服孫權,使聯蜀抗曹方案獲得通過。
聯系到我們的日常工作,每項工作都應該事前做好充分準備,知己知彼,方能百戰不殆:無論是與供應商談判、勞務隊伍溝通,還是迎接各類檢查,甚至應對各種阻工、騷擾,都應在事前詳細了解對方的各種信息,大到政策法規,小到對方性格特點、經歷背景,做到胸有成竹,沉著應對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百戰百勝,我們的工作才會有成效,項目進展才會有保障。
我們雖然練就不了諸葛亮“舌戰群儒”的強硬功夫,但卻可以學習他的態度和精神,努力做一名有膽有識、有強烈責任感的員工。
諸葛亮何以能夠取得“舌戰群儒”的勝利?他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?仔細想來無外乎以下兩個方面:
一是有過人的膽識,敢于只身前往吳國。赴吳國前,時值劉備戰敗,曹操大軍壓境,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,前往吳國看似云淡風輕,實則暗流涌動,風險不可預料。然而諸葛亮憑著對時局的洞悉,正確分析判斷魏、蜀、吳三國的國情,對形勢了如指掌,充滿自信,對前往吳國的結果成竹在胸,毅然決然親自出馬,其膽識非常人可比。
自青蘭項目開工以來,我們遇到的困難不計其數,內有人員不足,經驗匱乏,一人要頂幾人用;外有征地拆遷、電力遷改、村民阻工。捫心自問,我們是否敢于在危難之時主動請纓,沖鋒陷陣?抑或是被點將后能夠勇敢向前不退縮?答案不盡如人意。往事已矣,無需追悔,以后若何?作為青蘭一員,尤其管理者,應學習諸葛亮孤身赴吳的膽魄,不懼艱險,勇往直前。
二是有強烈的責任感,不達目的不罷休。雖然諸葛亮足智多謀,但要想憑一己之力敵過悠悠眾口,還是相當困難。因為與其辯論的七人都是吳國著名謀士,個個學識淵博,智慧過人。要想取勝,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。諸葛亮事前認真研究了對手的詳細情況,對每個人的背景、經歷、能力了如指掌。辯論時,面對一個接一個的發難,他憑著過人的睿智和博聞強識,適時抓住每個人的心理,時而泰然自若,時而慷慨激昂,時而不屑一顧,時而嚴厲辛辣,引經據典,詳陳事實,有理有據,攻守有度,把對手駁得有口難辯,一一敗下陣來,最終說服孫權,使聯蜀抗曹方案獲得通過。
聯系到我們的日常工作,每項工作都應該事前做好充分準備,知己知彼,方能百戰不殆:無論是與供應商談判、勞務隊伍溝通,還是迎接各類檢查,甚至應對各種阻工、騷擾,都應在事前詳細了解對方的各種信息,大到政策法規,小到對方性格特點、經歷背景,做到胸有成竹,沉著應對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百戰百勝,我們的工作才會有成效,項目進展才會有保障。
我們雖然練就不了諸葛亮“舌戰群儒”的強硬功夫,但卻可以學習他的態度和精神,努力做一名有膽有識、有強烈責任感的員工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