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影《八佰》有感
來源:第一工程公司 作者:井明泉
發布時間:2020-09-11
最近,今年唯一一部新上映的大片《八佰》獲得了很高的關注。前幾天晚上正好有空去看了一下,感覺挺震撼的。這部電影場面宏大,劇情悲壯,眾多明星演員的演技都在線,臺詞都是用家鄉話說的,代入感非常強。從電影院回來后,我深入了解了一下當時真實的歷史,沒想到這些為國抗戰,不畏生死的戰士們后續的命運卻是如此。
《八佰》取材于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,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、阻擊日軍的故事。淞滬會戰開始于1937年8月13日,是盧溝橋事變后,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,以利于長期作戰,而在上海采取主動反擊的戰役。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,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,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余人,宣布死傷4萬余人;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、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余萬人,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。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,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、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。
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,由于中日兵力懸殊,上層決定全線撤退上海,為保存有生力量、退守南京。此時,臨近“九國公約”簽字國會議召開。蔣介石希望通過這場守衛之戰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抗戰的決心與信心,以爭取世界的同情及列強國的介入調停,下令讓88師死守上海。88師的師長孫元良最終派出麾下一個加強營的兵力,堅守蘇州河以北,實際只有四百余人,卻對外宣稱八百人。率領他們的是第524團團附謝晉元,他們以四行倉庫為陣地抗擊日軍數萬人,堅守四天四夜,斃斃敵200余人,傷敵無數。
他們接到撤退命令后,從四行倉庫撤兵至英國租界,卻立即被英軍勒令收繳武器。他們以“軍人不能離槍”為由,拒絕繳械。在雙方對峙下,國民黨政府派人勸說配合英軍,沒想到槍剛交出去,英軍就將他們押上車輛,送膠州路羈留。英軍在日軍威脅下,他們在如同戰俘營的“孤軍營”被軟禁4年之久。在軟禁期間,團長謝晉元依然嚴格要求士兵,督促他們勵精圖治。每天按教育、生產、體育三項內容安排時間,更帶領戰士平整場地,自蓋房屋,逐步開辦制皂、織襪、毛巾等工場,使戰士學習技能,便于今后獨立生活,生產收入除補貼生活費外,還捐款數千元,支援政府作抗戰經費。期間,為維護民族尊嚴,戰士還曾赤手空拳與白俄士兵肉搏,一百余人受傷,更有四人被砍成重傷,不久即犧牲。謝晉元在日記寫道:“孤軍營在租界內幾乎與‘俘虜營’無異,自由受到限制,生活也非常艱苦。”然而謝晉元依舊積極樂觀,嚴格治軍,每天早操前還堅持升旗儀式。由于多次堅決拒絕日偽的誘降,謝晉元最終被汪精衛收買的叛徒亂刃刺殺慘死,享年僅37歲,團附上官志標見狀上前捉拿兇手時,亦被刺成重傷。此后,名振天下的“四行孤軍”淪為日軍苦役、大部分客死他鄉。
結局是悲慘的,如果沒有把這場陣地阻擊戰拍成電影,我想大部分人是不知道這些英雄事跡的。先烈們的英雄事跡不應該被遺忘,我們后人應該發揚這種不畏艱辛、舍身赴死、誓死保衛祖國的精神。我們也要牢記歷史,熱愛祖國,在國家遇到危難之際能挺身而出,貢獻出我們的力量!
《八佰》取材于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,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、阻擊日軍的故事。淞滬會戰開始于1937年8月13日,是盧溝橋事變后,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,以利于長期作戰,而在上海采取主動反擊的戰役。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,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,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余人,宣布死傷4萬余人;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、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余萬人,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。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,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、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。
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,由于中日兵力懸殊,上層決定全線撤退上海,為保存有生力量、退守南京。此時,臨近“九國公約”簽字國會議召開。蔣介石希望通過這場守衛之戰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抗戰的決心與信心,以爭取世界的同情及列強國的介入調停,下令讓88師死守上海。88師的師長孫元良最終派出麾下一個加強營的兵力,堅守蘇州河以北,實際只有四百余人,卻對外宣稱八百人。率領他們的是第524團團附謝晉元,他們以四行倉庫為陣地抗擊日軍數萬人,堅守四天四夜,斃斃敵200余人,傷敵無數。
他們接到撤退命令后,從四行倉庫撤兵至英國租界,卻立即被英軍勒令收繳武器。他們以“軍人不能離槍”為由,拒絕繳械。在雙方對峙下,國民黨政府派人勸說配合英軍,沒想到槍剛交出去,英軍就將他們押上車輛,送膠州路羈留。英軍在日軍威脅下,他們在如同戰俘營的“孤軍營”被軟禁4年之久。在軟禁期間,團長謝晉元依然嚴格要求士兵,督促他們勵精圖治。每天按教育、生產、體育三項內容安排時間,更帶領戰士平整場地,自蓋房屋,逐步開辦制皂、織襪、毛巾等工場,使戰士學習技能,便于今后獨立生活,生產收入除補貼生活費外,還捐款數千元,支援政府作抗戰經費。期間,為維護民族尊嚴,戰士還曾赤手空拳與白俄士兵肉搏,一百余人受傷,更有四人被砍成重傷,不久即犧牲。謝晉元在日記寫道:“孤軍營在租界內幾乎與‘俘虜營’無異,自由受到限制,生活也非常艱苦。”然而謝晉元依舊積極樂觀,嚴格治軍,每天早操前還堅持升旗儀式。由于多次堅決拒絕日偽的誘降,謝晉元最終被汪精衛收買的叛徒亂刃刺殺慘死,享年僅37歲,團附上官志標見狀上前捉拿兇手時,亦被刺成重傷。此后,名振天下的“四行孤軍”淪為日軍苦役、大部分客死他鄉。
結局是悲慘的,如果沒有把這場陣地阻擊戰拍成電影,我想大部分人是不知道這些英雄事跡的。先烈們的英雄事跡不應該被遺忘,我們后人應該發揚這種不畏艱辛、舍身赴死、誓死保衛祖國的精神。我們也要牢記歷史,熱愛祖國,在國家遇到危難之際能挺身而出,貢獻出我們的力量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