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有信仰 國家有力量
來源:工程經營部 作者:張德剛
發布時間:2021-12-11
青年強則國強,科技興則民族興。人民有信仰,國家有力量。
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,國家提出“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”,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,“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、革故鼎新的勇氣、堅忍不拔的定力,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經濟主戰場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把握大勢、搶占先機,直面問題、迎難而上,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,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!”
因此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,也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。
自新中國成立以來,我們國家一直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,從“超級工程”,到“大國重器”:從1957年崛起,第一座中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特大型公路、鐵路兩用橋,即武漢長江大橋通車;到1964年,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,到1973年,袁隆平培育的第一代秈型雜交水稻;到1983年,我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1億次以上的“銀河”巨型機研制的成功;到1999年,中國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,成為參與這一研究計劃的唯一發展中國家;到2003年,航天員楊利偉乘“神舟五號”飛船成功升空,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;到2012年,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“遼寧艦”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工作。到2014年,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調水工程,即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通水;到2016年,世界最大單口徑、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落成啟用;到2017年,世界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在中國誕生;2018年,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,再到2019年,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,以“中國速度”創多項紀錄……
近期,隨著我國神舟13號飛船與中國空間站實現徑向對接,我國科技空間站建設工程正式進入先期試驗驗收階段,神舟13號飛船和長征2F火箭首次實現了我國載人航天的應急救援待命任務,而神舟14號飛船和其相應火箭也在神舟13發射期間,以及發射之后,將開展長達半年的“超長待機”任務。
六十四年的征途,六十四年的輝煌。作為國家的建設者,科技興國,相信科學的力量。當繼百年大黨發軔之時,承李大釗的科學觀——“舉凡一事之興,一物之細,罔不訴之科學法則,以定其得失從違”。目標鎖定,開啟征程。
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,國家提出“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”,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,“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、革故鼎新的勇氣、堅忍不拔的定力,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經濟主戰場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把握大勢、搶占先機,直面問題、迎難而上,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,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!”
因此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,也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。
自新中國成立以來,我們國家一直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,從“超級工程”,到“大國重器”:從1957年崛起,第一座中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特大型公路、鐵路兩用橋,即武漢長江大橋通車;到1964年,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,到1973年,袁隆平培育的第一代秈型雜交水稻;到1983年,我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1億次以上的“銀河”巨型機研制的成功;到1999年,中國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,成為參與這一研究計劃的唯一發展中國家;到2003年,航天員楊利偉乘“神舟五號”飛船成功升空,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;到2012年,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“遼寧艦”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工作。到2014年,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調水工程,即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通水;到2016年,世界最大單口徑、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落成啟用;到2017年,世界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在中國誕生;2018年,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,再到2019年,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,以“中國速度”創多項紀錄……
近期,隨著我國神舟13號飛船與中國空間站實現徑向對接,我國科技空間站建設工程正式進入先期試驗驗收階段,神舟13號飛船和長征2F火箭首次實現了我國載人航天的應急救援待命任務,而神舟14號飛船和其相應火箭也在神舟13發射期間,以及發射之后,將開展長達半年的“超長待機”任務。
六十四年的征途,六十四年的輝煌。作為國家的建設者,科技興國,相信科學的力量。當繼百年大黨發軔之時,承李大釗的科學觀——“舉凡一事之興,一物之細,罔不訴之科學法則,以定其得失從違”。目標鎖定,開啟征程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