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草案:為民營經濟保駕護航,開啟法治化新篇章
中國行為法學會廉政研究委員會調研室常務副主任 胡世群
摘要:民營經濟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,但其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。近年來,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,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為民營經濟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。2025年2月24日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》草案二審稿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。草案二審稿增加規定,任何單位不得違反法律、法規向民營經濟組織收取費用,不得實施沒有法律、法規依據的罰款,不得向民營經濟組織攤派財物。這樣規定進一步突出了法治的保障作用。2025年3月8日,《202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》提出,2025年將圍繞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,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。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草案的出臺,標志著中國民營經濟法治化進程邁出了重要一步,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。筆者將從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草案的出臺背景、主要內容、重要意義、“破窗效應”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,探討中國民營經濟開啟法治化新篇章的路徑和方向。
一、 引言
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民營經濟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、從弱到強,不斷發展壯大,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。據統計,截至2023年底,中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4900萬戶,貢獻了50%以上的稅收、60%以上的GDP、70%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、80%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、90%以上的企業數量。然而,民營經濟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,如市場準入壁壘、融資難融資貴、產權保護不力等。
近年來,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,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為民營經濟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,要“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,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,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”。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草案的出臺,正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舉措,標志著中國民營經濟法治化進程邁出了重要一步。
二、 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草案的出臺背景
1. 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。
民營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推動經濟增長、促進創新、增加就業、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。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,對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。
2. 民營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。
近年來,受國內外復雜形勢影響,民營經濟發展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,如市場需求不足、成本上升、融資難融資貴、轉型升級壓力大等。一些民營企業還面臨著產權保護不力、市場準入壁壘等問題。
3. 法治化是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。
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。只有將民營經濟發展納入法治化軌道,才能有效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,激發市場主體活力,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。
三、 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草案的主要內容
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草案共七章六十條,主要內容包括:
1. 總則。明確了立法目的、適用范圍、基本原則等。
2. 市場準入。規定國家堅持權利平等、機會平等、規則平等,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進入市場。具體實施辦法包括:
負面清單制度: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,清單之外的領域一律對民營企業開放。
公平競爭審查:建立公平競爭審查機制,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。
簡化審批流程:推行“一網通辦”和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減少行政審批環節和時間。
3. 產權保護。強調國家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,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。具體實施辦法包括:
產權登記制度:完善產權登記制度,確保民營企業產權清晰、權屬明確。
司法保護:加強司法保護力度,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法庭,快速審理民營企業產權糾紛案件。
侵權賠償:建立侵權賠償機制,對侵害民營企業產權的行為進行高額賠償。
4. 融資支持。要求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,完善融資擔保體系,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。具體實施辦法包括:
信貸傾斜:鼓勵商業銀行設立民營企業專項貸款,降低貸款利率,延長貸款期限。
融資擔保:建立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,為民營企業提供低成本擔保服務。
直接融資:支持民營企業通過發行股票、債券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,簡化上市和發債程序。
5. 創新發展。鼓勵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,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,推動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。具體實施辦法包括:
研發補貼:對民營企業研發投入給予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。
科技合作:鼓勵民營企業與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共建研發中心和實驗室。
數字化轉型:提供數字化轉型專項資金,支持民營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設。
6. 權益保護。規定國家建立健全民營企業投訴維權機制,依法查處侵害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。具體實施辦法包括:
投訴平臺:建立全國統一的民營企業投訴平臺,及時受理和處理民營企業投訴。
法律援助:提供法律援助服務,幫助民營企業維護合法權益。
監督機制:建立監督機制,對侵害民營企業權益的行為進行公開曝光和嚴肅處理。
7. 附則。規定了法律的施行日期等。
四、 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草案的重要意義
1. 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法治保障。
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草案將黨中央、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上升為法律,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,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,增強發展信心。
2. 有利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。
草案明確規定國家堅持權利平等、機會平等、規則平等,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進入市場,有利于打破市場準入壁壘,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。
3. 有利于激發民營企業發展活力。
草案強調國家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,有利于增強企業家信心,激發民營企業發展活力,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4. 有利于構建親清政商關系。
草案規定國家建立健全民營企業投訴維權機制,依法查處侵害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,有利于構建親清政商關系,優化營商環境。
五、 中國民營經濟開啟法治化新篇章的路徑和方向
1. 完善法律法規體系。加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,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全面、系統、有力的法治保障。具體措施包括:
立法規劃:制定民營經濟立法規劃,明確立法重點和時間表。
法規清理:清理和修訂與民營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法規和政策。
法律解釋:及時發布法律解釋,明確法律適用中的具體問題。
2. 加強產權保護。嚴格落實產權保護制度,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,嚴厲打擊侵害民營企業產權的行為。具體措施包括:
產權登記:完善產權登記制度,確保民營企業產權清晰、權屬明確。
司法保護:加強司法保護力度,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法庭,快速審理民營企業產權糾紛案件。
侵權賠償:建立侵權賠償機制,對侵害民營企業產權的行為進行高額賠償。
3. 優化營商環境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簡化行政審批流程,降低市場準入門檻,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更加寬松的環境。具體措施包括:
負面清單: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,清單之外的領域一律對民營企業開放。
公平競爭:建立公平競爭審查機制,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。
審批簡化:推行“一網通辦”和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減少行政審批環節和時間。
4.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。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,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,降低融資成本,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。具體措施包括:
信貸傾斜:鼓勵商業銀行設立民營企業專項貸款,降低貸款利率,延長貸款期限。
融資擔保:建立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,為民營企業提供低成本擔保服務。
直接融資:支持民營企業通過發行股票、債券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,簡化上市和發債程序。
5. 鼓勵創新發展。支持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,加強技術創新,推動民營企業轉型升級,提升核心競爭力。具體措施包括:
研發補貼:對民營企業研發投入給予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。
科技合作:鼓勵民營企業與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共建研發中心和實驗室。
數字化轉型:提供數字化轉型專項資金,支持民營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設。
6. 構建親清政商關系。建立健全政企溝通機制,及時了解企業訴求,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,構建親清政商關系。具體措施包括:
溝通平臺:建立政企溝通平臺,定期召開座談會,聽取民營企業意見和建議。
服務機制:建立民營企業服務機制,提供政策咨詢、法律援助等服務。
監督機制:建立監督機制,對政商交往中的不當行為進行監督和查處。
六、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的出臺,可能產生多重“破窗效應”
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的出臺,打破了原有的制度性障礙,激發了民營經濟的活力,進而帶動整體經濟環境的改善和法治化進程的加速。筆者從以下多個角度詳細分析其可能產生的“破窗效應”:
A、 打破市場準入壁壘,激發市場活力
“破窗效應”首先體現在打破市場準入的隱性壁壘,為民營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。
1. 破除行業壟斷和隱性壁壘:
現狀:一些行業存在隱性壁壘,民營企業難以進入,如能源、金融、基礎設施等領域。
破窗效應: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通過明確“權利平等、機會平等、規則平等”的原則,打破行業壟斷,推動民營企業進入更多領域。例如,通過負面清單制度,清單之外的領域一律對民營企業開放,這將激發市場活力,促進競爭和創新。
案例:近年來,國家在電力、石油等領域逐步向民營企業開放,如民營企業參與加油站建設、新能源發電項目等,未來這一趨勢將進一步擴大。
2. 推動公平競爭審查機制落地:
現狀: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地方保護主義,通過不公平的政策限制民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。
破窗效應:法律明確要求建立公平競爭審查機制,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。這將打破地方保護主義,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。
B、 打破產權保護困境,增強企業家信心
產權保護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,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通過強化產權保護,打破民營企業家的顧慮。
1. 解決產權糾紛中的司法不公問題:
現狀:一些民營企業在產權糾紛中面臨司法不公,導致企業家信心不足。
破窗效應:法律明確要求加強司法保護,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法庭,快速審理民營企業產權糾紛案件。這將增強企業家信心,鼓勵更多民營企業加大投資和創新。
案例:近年來,多地設立知識產權法庭,如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地,未來這一模式將推廣至全國。
2. 建立侵權賠償機制:
現狀:民營企業產權受到侵害時,往往難以獲得足額賠償。
破窗效應:法律明確建立侵權賠償機制,對侵害民營企業產權的行為進行高額賠償。這將形成強有力的威懾,減少侵權行為的發生。
C、 打破融資難融資貴困境,拓寬融資渠道
融資難、融資貴是長期困擾民營企業的問題,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通過制度性改革打破這一困境。
1. 推動金融機構向民營企業傾斜:
現狀:商業銀行更傾向于向國有企業提供貸款,民營企業融資成本高、難度大。
破窗效應:法律要求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,設立民營企業專項貸款,降低貸款利率,延長貸款期限。這將顯著改善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。
案例:近年來,一些地方推出“民營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”,未來這一模式將得到推廣。
2. 完善融資擔保體系:
現狀:民營企業缺乏有效的擔保手段,難以獲得低成本融資。
破窗效應:法律要求建立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,為民營企業提供低成本擔保服務。這將降低民營企業的融資門檻,緩解融資難問題。
D、 打破創新瓶頸,推動轉型升級
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通過鼓勵創新,打破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瓶頸。
1. 推動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:
現狀: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門檻較高,難以獲得政策支持。
破窗效應:法律明確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,推動民營企業與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。這將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,推動技術進步。
案例:華為、騰訊等民營企業已深度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,未來更多中小企業將獲得類似機會。
2. 支持數字化轉型:
現狀:許多民營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面臨技術、資金和人才短缺問題。
破窗效應:法律要求提供數字化轉型專項資金,支持民營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設。這將推動民營企業提升效率,增強競爭力。
E、 打破政商關系困境,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
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通過規范政商關系,打破民營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隔閡。
1. 建立民營企業投訴維權機制:
現狀:一些地方存在“吃拿卡要”現象,民營企業維權困難。
破窗效應:法律要求建立全國統一的民營企業投訴平臺,及時受理和處理民營企業投訴。這將減少政府部門的權力濫用,優化營商環境。
案例:近年來,多地建立“營商環境投訴平臺”,未來這一機制將進一步完善。
2. 推動政企溝通機制常態化:
現狀:民營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渠道不暢,政策制定缺乏企業參與。
破窗效應:法律要求建立政企溝通機制,定期召開座談會,聽取民營企業意見和建議。這將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。
F、 打破區域發展不平衡,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
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通過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,打破區域發展不平衡。
1. 消除地方保護主義:
現狀:一些地方存在地方保護主義,限制外地民營企業進入本地市場。
破窗效應:法律明確要求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。這將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,促進資源優化配置。
2.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:
現狀:東部地區民營經濟發展較快,中西部地區相對滯后。
破窗效應:法律要求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,推動區域協調發展。這將縮小區域發展差距,促進共同富裕。
G、 打破國際競爭劣勢,提升全球競爭力
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通過支持民營企業“走出去”,打破國際競爭中的劣勢。
1. 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:
現狀:一些民營企業在國際競爭中面臨政策支持不足的問題。
破窗效應:法律要求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,提供政策、資金和法律支持。這將提升民營企業的全球競爭力。
案例:近年來,華為、小米等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取得顯著成績,未來更多民營企業將走向全球。
七、 結語
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草案的出臺,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標志著中國民營經濟法治化進程邁出了重要一步。它的出臺,將通過多重“破窗效應”打破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,激發市場活力,增強企業家信心,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。這一法律的實施,不僅將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動力,也將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中國經驗。相信隨著《民營經濟促進法》的正式出臺和實施,中國民營經濟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,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。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