麥子熟了
五月的風輕掠過麥田,隨手便將麥浪染成了一片金黃。田壟間,沉甸甸的麥穗低垂著,仿佛在向腳下的黃土地訴說著什么好聽的故事。好奇的我停下了匆匆的腳步,駐足其間,聽著美妙的聲音娓娓道來。
麥收有五忙:割、拉、打、曬、藏”,這句廣為流傳的諺語,道盡了小麥從田間到糧倉的歷程,也串起了中國人與土地的深厚羈絆。
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過田邊的白楊樹,父母的鐮刀已在麥稈間翻飛,身后也早已躺滿了一列列整齊麥稈。爹爹左手攏住秸稈,右手揮動鐮刀,動作嫻熟而有力。身后的娘親則緊跟著捆扎麥捆,金黃的麥稈在她手中變成整齊的“麥束”。我呢,則提著一個大大的籃子忙著撿拾著散落的麥穗,等待這一片麥子割完。
隨著獨輪車吱吱呀呀的聲響,我們便趕往打麥場。打麥場是麥收時節的最熱鬧的舞臺,半個村的農戶和麥子都集中在這里。大人們將鐮刀立起來,隨手抓過一把麥子,向前一遞一拉,便將麥穗與麥稈脫離開來,然后左手順勢將麥稈碼放在一旁,右手一抬,麥穗便被扔到前方的打麥場中。打麥場中便是孩子們的舞臺,石磙在陽光下泛著微光,一個個幼小的身軀拉著石磙緩緩轉圈,隨著石磙壓過麥穗,麥粒也簌簌掉落,脫粒工作便完成了。
拉石磙的身影在轉著圈,眼睛也沒閑著,還要時不時瞄向打麥場的入口,眼巴巴望著賣冰棍的到來。如果看到一輛自行車馱著一口白木箱,那百斤的石磙是無論如何也壓服不住那激動的心了。那無疑是最令人激動的時刻,往往車子還沒停穩,便已經呼啦一聲被一只只小手包圍了。
脫完粒的小麥還要繼續留在打麥場里完成晾曬,直到顆粒歸倉。這段時間,便是玉米的播種時間。所以,除了早攤晚收時大人們會來一趟外,這里便成了孩子們的天下。白天,我們負責看麥,倒不是防人偷,而是防著誰家的雞鴨鵝跑出來禍害糧食。晚上,高高的麥垛便是我們的堡壘,不斷上演著攻城掠地的游戲。
在麥收的記憶里,如果還有什么可以值得濃墨重彩的話,“麥假”是一定繞不開的。相比暑假、寒假,“麥假”是唯一一個又愛又恨的假期。不為別的,“麥假”是最忙也是最累的,除了下地干活,麥場打麥看麥,還要承擔家里所有力所能及的家務活,打掃衛生、挑水、做飯、送飯還要喂豬喂雞鴨。至今仍然清楚的記得,為了不讓水桶拖著地,只好把扁擔的鉤子繞一圈,顫悠悠挑著半桶水往家走的情形。
如今,父母早已隨我進了城,老家的地也交給了別人,當麥子熟了時再也不用去忙碌。但當看到金黃的麥浪隨風而動,依然會想起那些彎腰撿麥的清晨,那些在打谷場上揚起的金色粉塵,以及“麥收有五忙”背后,我們對糧食的敬畏與深情。

